Wednesday, April 29, 2009

中學生的階段性人格發展

我以為國中生常是有點兒難以應付的階段:

他們結黨。
他們是老大或者嘍囉、她們是主子或者奴婢;
他們是敵人或者兄弟、她們是美女或是賤人。
至少她們這樣運作。

他們極端。
他們不是自戀就是自卑、不是兩肋插刀就是自閉;
她們不是討厭就是喜歡、不是超開心就是超難過,
至少他們這樣表達。

他們言行造做。
除了收看肥皂劇、漫畫和打電玩之外,他們也從中學習一些十分造做的言行模式:
例如呼巴掌、為愛自殘、耍帥、言必稱(某一口條),
更深層的還例如連情緒反應都融入了言行的仿效範圍:
外貌受稱讚便喜孜孜、輕微冒犯便動輒尋仇、
喜歡製造情緒轉折、慣於以否定他人意見以凸顯自己風格。
他們模仿那些容易理解的情緒反應模式和自己受吸引的風格。

我想這些跟此一階段的人格發展甚相關。
此一階段至少有兩大重點,一個是社會化,一個是自我定位。
在社會化、組織化的過程中,他們在組織結構裡辦演角色;
而當組織社會化的程度尚低時,只有簡單的角色可供扮演,
例如同儕或上司下屬;
但當組織林立、內部也個別分化有成時,
有了軍師與間諜、中立組織與說客。
依照性格與經驗,中學生成為這些角色,
並在角色中習得角色特徵。
但角色不比個人,只有單一面向或有限面向,
於是入戲過深的少男少女要以為自己不過那份角色,
而且要發揮得淋漓盡致、有聲有色。

此時也是自我認同之內容的發展期。
有限的經驗與知識讓不成熟的少男少女往往只有能力判定自己為某一些
容易理解、容易合理化的性格,
例如英雄、例如萬人迷、例如書呆子、例如弱者。
在各種情緒表達之中,他們以自我認同的內容做為表述內容,
而不是敏感地去觀察自己的情緒感受;
往往因為此時的情緒反應未能參考既有的經驗,連如何表達都沒個譜,
只得模仿一些觀察過的表達方式,以此為由,
透過表達以抒發,同時也實踐自我認同。

許多時候人會無以自解。
為何自己要一直問這位同學一些自己可以輕易演算出、自己可以輕易查找出的資訊,
好像因為懶吧,有人就直接問。
但更多時候,我以為只是有一股向這個對象發出行為的衝動,
例如對這個對象有相當好感,想說上兩句話,但真不知道要說甚麼。
於是行為或言語的內容在此不是要務,行為是否能發出才是。
行為要發出,畢竟需要內容;
而普通且易及的內容,往往是那些似乎容易理解的言行模式,
例如對冒犯者發嗔、例如分享無聊的笑話、
例如表現出對特定事物(例如偶像、電玩等)無窮的興趣等。
而且由於此時有強烈的自我認同尋找做為背後的動力,
對這些言行的模式都好像真的是自己的任務那樣,
會毫不保留地投入,從發花癡到潑婦罵街、從幹架到鑽研小火車,
都像要成為那樣一種特徵的代表性人物那樣的熱烈。

當然,中學只是人生的階段之一環,
在此的觀察不是說中學生往往不知孝道為何物、對健康也毫不關心,
只是相較於人生的其他階段,上述觀察所描述的特徵格外鮮明顯著,
且往往在此一階段的前後都未有或消褪而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