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3, 2012

剝石榴之趣

石榴真是最像珠寶的水果,晶瑩剔透、嬌紅豔麗;只是它難剝得要命,在晶紅妍麗之外,恐怕也榮登食用麻煩度極高的榜單。石榴子的外膜太薄嫩,很容易一碰就紫紅淋漓,很難保全。基於懶得邊吃邊剝,想盡興大吃的心態,就捧著一顆大紅石榴在白瓷碗上剝將起來,不料,竟得了一種旁人難懂的趣味。

總以為石榴就是滿肚子的剔紅玉米粒,沒瞭解過這果實的內部構造。但是剝水果跟切水果不一樣,前者更需要瞭解構造才能下手得當,否則吃起來就沒那麼方便痛快,就跟瞭解魚的全副骨架就不容易一筷子把魚肉夾個稀爛一樣道理。不過還不曾拿石榴剖半來看,不像鳳梨、番茄之流,它們的橫剖面一天到晚在雞尾酒跟漢堡裡示人,毫不稀奇。石榴一下刀就先破了一堆嬌鮮的果粒,總是得剝著吃。從含著枯蕊的果頭剝起,發現跟蘋果梨子那種梨果一樣,的確有個中柱,但中柱居然不是果粒(種子)著生處(這對完美地輕輕摘撥果粒很重要)!石榴原來是顆五心皮合生(也就是說裡面分成五個室,番茄也是)的側膜胎座(也就是說果粒從果皮那側長出來,木瓜也是)漿果。說起來,會對每一顆水果認真研究而不只是洗洗切切完就入口下肚的人,本來就是少數,所以說是旁人難懂的趣味。

但這種帶點學究氣或宅氣的趣味並非毫無用途。發現了「五心皮合生的側膜胎座」這個基本結構後,就能知道直接順著白色薄膜,把石榴掰成五份,逕從果皮上直接撥刮玉紅色的石榴珠粒,讓大珠小珠落瓷碗就能整碗捧去吃了。就像知道了魴魚的骨架結構,就可以整條魚片下來做魴魚排一樣。

處理水果這種枝微末節、小不隆咚的細瑣事本來不值得大書特書,不過水果是形態非常固定而且個別情況差異很大的食材,許多常見的水果幾乎都有幾種固定的處理方式了;例如芒果順著籽的方向切下兩邊的厚肉,用刀劃了棋盤格子,把整片果皮翻開來吃,但哈密瓜卻會刮除瓤籽後切瓣,更精細點就順著瓜皮切開果肉,再切塊成適口大小、叉著吃。最棒的還是切蘋果器,往下一壓就核肉分離,還切好瓣片了;但這個輕巧便利的好道具也是徹底瞭解蘋果構造與實用習慣才發明出來的,所以我為了找到比別人建議剖開石榴在冷水裡慢慢剝粒更好的做法高興得很,因為寒流來了,誰想把手泡在冷水裡剝石榴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