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5, 2005

Internationlization, Globalization, & Localization

那天跟小草提到了,就順便釐清我認為「國際化」與「全球化」的差異:

inter-national擺明了需求著 " nation "作為前提,
沒有國家的框架,哪裡來的 " inter " ?
也許我可以說「國際」這個概念基植於內外之分,
劃定了界內界外,於是圈內同質性提高,圈與圈之間異質性提升;
一個圈圈成為一個重要的單位,像一個超大的法人那樣。
國際化基植於 有 國界的分別,從不真的尋求打破國界,
旨在圈圈與圈圈之間找到流通的管道,讓圈內看見其他的圈內。

再來談全球化。
延續上一段的說詞,我認為全球化與國際化是同一個脈絡中的相對概念:
全球化是a bundaryless globe啊,
從全球化的推手,也就是經濟面來看正是如此—全球市場。
全球化是包羅萬象的雜眾混合,而不要求內在的同質性!
經濟面上就是這樣,統合市場的不是市場內在的任何一個單位,是competition本身!
全球化需要政府嗎?我不知道。但應該不會需要一個 GOVERN-ment
全球化有它的inner logic,我不很懂,但跟國際化其實是兩回事兒。

說它們是兩回事兒是過份了點兒。
因為在文明發展史上,國際化注定要做為全球化的濫觴,
因為社會集結成國家,於是有國際。


那麼本土化呢?
我必須先釐清,我在這邊把本土化置於與國際化和全球化置於同一個脈絡底下,
而非把本土化的概念置於與所謂去中國化跟愛台灣同一個脈絡底下。

對我而言,本土化這個概念,在國際化時代,就是內在同質性的提升這件事兒
而本土化的被強調,前提是bundary;不只是國界,而是區域劃分。
(像德國那種只有幾百年國界的國家,或是不小心被含括進美國的印地安人也要考慮進去)
既有的劃分單位有其內部的同質性與相較於其他單位的異質性,
在面臨改變時,這個單位的內部跟不上外緣改變的速度,
於是它需要一點兒對策,而且它的態度幾乎是保守的。
(老實說,我以為台灣的本土化熱潮有一部份以其為理由)

而在全球化時代(還未全方位地來臨,還差得遠),本土化的角色很微妙地轉變了;
它從一個排外的角色變成迎接者。
他把外緣的異質者迎接到內部,用與內部同質的外衣包裹異質者,讓它得以被接受。
(例如台式口味的日本料理啦,中華民國化的著作權法啦)
於是各種特質不會全部融合為一體,但是會更均勻地並存於各處。

在此我必須要補充,國際化與全球化雖在時序上似是一前一後
但它們從來都在各地以各種形式並存於各各面向上,
只是經濟、藝術、文學、環保、人權等(多數是全球性議題)面向常常跑得比別的面向快一點兒。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