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7, 2009

Tera era

大約八年前,父親帶了一個黑色的小小條塊,產品標示寫著「霹靂拇指碟」。
快閃記憶體的隨身碟在當時是很不得了的消費型電子產品先驅,
32 Mega bite的容量讓3.5磁片那存兩份文件就可能爆滿的記憶空間相形漸絀。
當時,我認為這小小的一塊隨身碟容量超大,甚麼檔案都放得下。

手上用著的,是半年前買的隨身碟,8 Giga bite.
對於各種文庫及臨時要存放的軟體與影片,這的確很夠用了。

近日看見量販的硬碟開始出現1.5 Tera bite這樣的容量,心下不免吃驚。
在台灣這種電子島上是不必為高容量的技術本身而吃驚,
畢竟相同容積的記憶空間指數成長已經司空見慣;
令人 吃驚的是人所需要儲藏的資訊量。

也許有了blue ray, 我們用更細緻的畫質與音軌來儲存更大容量但相同長度的影片;
而且好的顯示器可以有更高的對比與更高的解析度,不會辜負這密集的資訊強度。
有限的是人。

相較於會扭屁股跳八字舞的蜜蜂,人的動態視覺暫留實在太慢,
過了一定的速度,更細緻的動態也無用;畫質與音質亦同。
人能耳聞、能目視的頻率與晶格有個限度,科技再如何提升資訊的緻密度人也無法分辨;
資訊量亦是。

人沒有真的能處理過量資訊的心靈,我們遺忘並忽略那階超載的資訊。
三十兆和七億四千九百六十三萬五千二百一十八這兩個數字大約差了四十萬倍,
但一般人分辨不出來。
它們都太大,不比較一下,本身對人的意義差不多,都大到超出真正的理解範圍;
非得要用些「美國國家預算一年的七分之三」之類的意義轉換才能懂得。

各個文明對大數還是有所定規可以指稱,如孫子算經訂曰:
「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萬萬京曰陔,萬萬陔曰秭,萬萬秭曰壤,萬萬壤曰溝,萬萬溝曰澗,萬萬澗日正,萬萬正曰載。」
拉丁字根可以從million, billion, trillion...一路下探;
而希臘字根被用在以千為進位的位元上,從kilo, mega, giga, 至於今日開始常見的tera, 也是大家所孰悉的大數標示法。
印度文明中由於佛經而為我們所習見的大數標示如「恆河沙數」、「無量數」,分別表示有其數但不可盡數者,和無可名狀的大數。
但就印度算書記載,恆河沙數其實是十的十六次方,而無量數則是十的廿次方。

1 tera bite當中所含有的位元數,眼看就要到達恆河沙數了;
到底以人之能,是否能盡數,要看這個時代如何使用這個數碼技術。
已經知道的是,mega早已隨著Megara這個島
從希臘諸島中到全球地圖上,從大島變成小島那樣地,
在位元容量上,從大數變成小數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