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概念的非概念呈現方式

從近日與 Forcevile對多元模式的討論,
追問非語文的圖像、聲音或動作如何可能概念或以呈現概念起,
重新引發了我對線性呈現方式的興趣。
Aimee 的劇作筆記更直接喚起我對表演藝術固有的嚮往之情。

音樂是標準的線性藝術,適與圖像相反,不能一眼望盡也急不得,
且行進的速度快慢正式呈現方式的一維。
與音樂緊密相關的舞蹈亦是,只是除了時間,空間也是不能或缺的展放場域。

從錄影和錄像的年代反省,才發現現場演出的可貴。
沒有後製、不能剪接;台下十年功,才撐得起台上十分鐘。
透過反省,在劇場和舞台上,我才找回了和人生一樣無法回頭的射線呈現模式;
相較於沒聽清楚台詞,可以倒帶回去看字幕的DVD播放,一樣是影音呈現,
線性與非線性大相逕庭。

吾不懂音樂。
幸而因為表演藝術的理論地位而生的傾慕之情,讓我開始從事一種舞蹈,
於是可以讓身體跟隨音樂、在空間中呈現音樂。
這不必是概念的轉換,音樂不是一種概念的呈現模式。

至於視訊或舞台的戲劇,若非記錄觀點,便有劇情,是戲;
戲待演,這百分百得靠呈現、呈現的功力。
呈現的功力若在模仿,那是相當具像化的,有模仿對象;
但呈現的功力若要表達一種抽象的思維或概念,它卻不如舞蹈對音樂的詮釋那樣容易,
因為涉及概念與非概念的轉換。我想這是難處。

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在概念的表達上實在占盡了便宜;這便宜常常占得太多。
一些電影、一些童話、一些成人也讀的故事情節,通篇要說的只有一個概念:真愛永恆。
真愛永恆個屁、一個概念個屁。
這是非常淺顯,但人類的合理化能力和傾向讓自己昧著理性可能說出的胡話之一。
人知有山,人見有山;人知有金、人見有金:人可以想見一座金山,可從未眼見。
想像力若是一種超能力,那麼一對鳥翅加一匹白馬便塑成一隻飛馬;
那對翅膀長到嬰孩身上就生出個天使。
飛馬和天使似乎是一個概念,但其實是兩個概念的想像組合,
而這組合就算不隨機,也絕不理性,至多符合人的美好期待;
真愛永恆如是、火星人如是、萬靈丹亦如是。

在語言所專擅的概念領域,太多概念和其間的轉折,在便宜行事底下胡亂組合,
能呈現並理解便以為有理、便以為暢達。
這是語言使用和概念的想像力組合,在呈現方式上的便利和過分便利的後果。
相同的呈現內容,轉一種訊息模式,在概念呈現方式上的處境判若雲泥,絕無誇張;
文宣品與作品中的落差為證。
電影宣傳天花亂墜,說是結合了史詩的淒壯且伴隨著綿麗的情絲一縷不絕,
最後只是英雄上戰場前會跟美人有一場床戲,而且死前會跑馬燈把情史翻閱一回;
唱片封面講成英國音樂的救世主(英國人很愛這套),
但其實只有一首向披頭四致敬和另一首向綠洲致敬,其他都是製作人不知哪裡湊來的編曲。
但最怕的莫過於利用文字上的設定就想達成預期效果,殊不知文字的抽象提供想象,
但其他模式的呈現方式需以其內容來提供感受,無法以提供對感受的說明來呈現。
討論靜態設定轉向對呈現功力要求更高的動態呈現方式,
或可以日本漫畫改編的電影<重金搖滾雙面人>為例,以靜態圖像與文字為affordance的漫畫,
相較於劇情片這種要求畫面完整、情節連續、真人演出且音軌亦有相符表現的製作品:

1.除非模擬平面分格的漫畫呈現方式一再特寫,否則分鏡方式與動態呈現必須要為動態影片另外注入創意,不然無法流暢。但為了忠實呈現分格的特寫鏡頭,不得已要在線性的進行中跳入一頁特寫時,若用連續畫面而非定格表現人物表情或肢體動作,都會造成非常不自然的不順暢觀感。即便誇張的人物表情與動態定格已經透過漫畫與動畫逐漸被接受,一般劇情片中,若非為向漫畫致敬,實在不是高招。

2.漫畫的故事劇情由於是在空白中創作,有強烈的篩選能力,但攝影與錄影沒有。於是場景、人物、造型都要從實境中尋找或製造合適或相仿的。但漫畫的表現方式由於在色彩與質地上都十分單純,無論凸顯或忽略都相當容易;而且由於呈現方式的特性,誇張或戲劇化的設定也不突兀。但真人實境的演出,不管是角色扮相或是動作表情,依樣畫葫蘆的結果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如同Forceville所分析,對不同類型(genre) 的作品,觀眾期待也不相同,故相同元素所引發的觀感並不一致。

3.漫畫原作相較於劇情片,內容相對稀薄。紙本的連環漫畫以其模式而言,不外圖像。圖像的視覺形式可以在一時間內盡收眼底,卻不提供時間上的延續性;圖像間的連續關係和時間間隔,得靠想像。於是電影中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動作的始與終,若不曾以時間連續的方式設想並安排,會落得時間疏密不緻,甚至lag 的效果。

4.之所以舉這部電影做為設定與實際表現的落差,主要實在是音軌不佳。世界級、感人、具有爆發力這些描繪的詞語都是說來簡單做來難,但是在以此為設定的情節中有這麼小兒科的音軌質感,實在像看披著恐龍外衣在東京市對戰的巨獸與太空戰士一樣,明白設定上英雄是很厲害的,但是動作設計與畫面質感都像是笑話。

反觀以文字為原作,影音兼備的電影為再呈現媒體的<香水(das Parfum)>,
雖然原作是具有高度概念處理能力的文學作品,但影音俱無,還多了嗅覺這個絕少在多媒體中能處理的維度。在討論媒體形式與資訊模式如何將設定概念已非概念方式呈現外,
還可以多談以概念呈現的非概念主題(嗅覺)如何以其他的非概念模式呈現。

1.小說中以實物摻形容詞以具體化一股氣味,如甜蜜的杏子香氣;電影中則以氣味所指向的物件,以視覺模擬嗅覺在空間中的移動與距離。兩者都待指向具體事物來說明一股氣味。

2.嗅得氣味的感受在文字上相對容易說明,如濃郁、芬芳等形容詞本是描寫對氣味的感受;而電影從不吝於使用的是人物表情,在此還利用和氣味一樣,抽象得難以以具體事物指稱比對的音樂
,以對音樂的感受磨你對氣味的感受。
但我想在此的情緒感受內容應該必須經過一次抽象化。一方面嗅覺比聽覺更具物件指向性,二方面音樂的效果在此是引發情感,或甚在此崇高、乾淨的感受中人因而會出現的相類似身體反應(如蹙眉、引領、側耳、仰首、閉目),兩者關係不如在文字與嗅覺間直接。

3.嗅覺具有時間與空間性、視覺亦具有時間空間性、聽覺只具有時間性,空間性只能虛擬;但語言文字不直接具有時間空間性,只是藉由概念指向營造出時空感。但文字的指向活動幾乎是這種訊息模式的主要工作,用以傳達任何內容都只有直接與否、貼切與否的問題,其他時空中的維度要呈現另一個維度的內容,卻只能以較迂迴的方式轉化。甚至電影中,需多基本涉及概念的轉換推移甚至缺無的設定,還是需佐以旁白;例如主人翁一出生就沒有任何氣味兒。

不同模式間相同內容的呈現,透過抽象化的感受比擬,以人體或可指向的具體事物為比擬的中介,不知道成不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