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8, 2010

勤惰

就在我懷疑許多價值與偏好,是不是太過耽溺於第二級產業思維的同時,
不可避免地檢視了勤惰之為物。

若只以從事大量勞力密集工作的生產工作為勤,則家務與雜役不能視之為勤,
因為未能生產物資算不得。
但事實上勤惰的用法及於家務與雜役,故所稱範圍不必要是物資生產活動。

而傳統的使用方式似乎同時與時間的延續與勞力付出的強度有關。
一方面勞務中若不得閒或願意不得閒,被視為是勤勞者才能勝任的工作,或者能勝任的勤勞者;
二方面勞力的付出強度若有落差,便被謂選擇從事勞力付出強度更高者更勤,而反之是較惰。
在此的一項特點是:勤惰在傳統農業社會的道德評價中,是一個絕對的標準。
不問效率、不問獲利,勤者值得敬重,而且也因而具有更高的地位(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勤惰之別曾經享有連生產效率都不及的絕對地位。
只在生產過程相對單純,操作對產能有決定性影響力的生產過程中,才可能有此情景。
倘以此理解,勤勞之為德,居然只是工具性的。

在此,跳脫第一與第二級產業的世代,我們一出生就接受了第三級產業的模式。
我們不考較勞力成本、不全力拼產能;我們追求適用性。
勤惰之間,不僅在付出勞力的密度、不僅在生產的良質與績效,
它還在配合各項條件改變現狀上。

思考上的懶惰與習慣上的懶惰,一旦這種思考其實很花時間或許很費腦力,
或者這種習慣很費力,就無法在傳統的用法上被稱為懶惰。
但是當這種語用開始而且能被理解,應該要尋求一種更適用的勤惰之為物的內容來解釋這現象。
在此,我建議設想勤勞為「願意改變狀態以求得更佳的適用性」。

抖腿或者 traspie 這種狀態,絕對比靜止或 single time更耗ATP。
但一旦進入了這種動態,我們就不想停下來!而且懶得停下來!
說真的,規律的動態很舒適,挺不花自己對身體的控制力的。
一種轉運過多次的運輸模式或者權力過分集中不能分散的管理模式,
也有其習慣性,而且一旦成為習慣性就很令人不願意改變;
甚至就算有改變的意願也有改變的需求甚至解套方案,在轉換時也容易處處傾向和習慣的那套比較,若不感到特別好,就不太甘願轉換。
然而勤者在求取適用性時,也不是一廂情願地追求特定終極後果,
而是對各項條件的改變和均衡維持敏感,不斷在調整現有狀態中達成最適狀態。
一個貼心的門房如此,一個精明的理財者如此,一個成功的說客如此,
一個有識的研究者亦當如此。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