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5, 2014

主場新聞之死:網路新聞的經營模式何去何從?




2014 年 7 月 6 日,主場新聞宣布停刊,同時關閉所有過往報導,只留這份網站結束聲明。

死不見屍,連過往報導都不留,是什麼背後的「關照」與恐懼所致?我們手頭無據,說不得話。

能確認的只有:葉東豪說他恐懼、他誤判、他愧疚。以為香港還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和正常的市場,於是他可以做一個正常的公民和正常的商人。

也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一個特例。我們只能這樣想,否則想不下去。還好有 Huffington Post, 它是在正常市場、正常社會中以高品質報導立足的電子新聞媒體。無論有無 AOL 的挹注,總之它正常而良好地持續存在,也不論它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複製,總之它的存在就是高品質的網路新聞內容能找到商業運作模式的明證。

問題一直都是:怎麼做?
若主場新聞不在香港,或者換成關鍵評論網這個基地在台灣的獨立媒體,能夠不靠併購而經濟獨立地運作,一般網站不外三種模式:一是廣告收入、二是會員付費、三是兼營副業。

主場新聞無法靠廣告收入支持,不是因為流量,只是因為商業模式。真正會挹注網路廣告經費的,是點擊後直接連上購物平台的廠商,而一來香港是個極為貨暢其流的地區,網路購物並非十足熱絡,二來新聞評論網站的內容與購物欲望相去太遠,不是特別吸引人的廣告採購標的。其他背後有無集團杯葛,我們不得而知,擱下不論。

兼營副業其實很困難,因為那就是另做一門生意。即使只不過像報紙媒體的電子報或商業雜誌網站版等傳統媒體的置入性行銷,還是一樣要在獨立媒體的工作量之外,另排人力成本來經營。但最棘手的是:這些置入資訊比在其他媒體上都個格格不入、讀者也更不會買單。因為新聞評論不像科技評論網站如 Techcrunch 那樣,本身就是購買行為的前哨站與商品訊息匯集地。

會員付費也從不輕鬆,但它是與維繫品質的理想最貼近的模式。還好有 New York Times, 以出色內容成功吸引會員付費閱報並享有資料庫服務的典範。它除了販售出色的新聞內容,還給了電子資料庫時代的讀者各種搜尋、收藏、檔案管理的資訊服務。

雖然在內容品質上要勝過 NYT 這種媒體非常困難,電子資料庫這種服務也會因為內容的價值直接影響服務受喜愛的程度(最簡單但出色的案例大概是 Playboy 250G 隨身硬碟)。但以出色內容搭配傳統媒體無法提供的服務,以收取穩定的會員付費,其實在創新上還有可行之路。至少我這樣想。

主動提供讀者無法自行取得的新聞、資料求證與彙整、提供專業剖析,就是新聞提供者對讀者而言無可取代的服務。換言之,獨立媒體想做的,也就是在閱聽人每天被餵食的資訊裡,做最有營養的那一盆食物罷了。如果食品的提供者從超市貨架的競爭中脫身而出,開一間餐廳,甚至是無菜單餐廳呢?與其比較食品包裝與成分標示,和爭取視線高度的貨架陳列點,不如從被動轉為主動,接受付費會員點餐,讓專業廚師為食客呈上色香味俱全的專業料理。

即時性高一向是網路媒體的資訊優勢,但報導深度沒必要因此拱手讓給周刊或月刊。如果每週特稿的深入追蹤報導主題可以由付費會員投票產生呢?即時性對新聞固然重要,但讀者自行搜尋資訊無法達及的深度比每家媒體都能在半個小時內搶到的資訊更值得付費購買,何況還是自己感興趣的議題?更別說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可以透過網路媒體傳播給更多人讀到,簡直就像成為這個媒體有影響力的股東一樣了。

付費會員自決的每週特稿,由資深專業者報導,是我期待的獨立網路媒體商業模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