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5, 2006

貧富差距

週末看陳文茜的世界週報,她提到伊朗時,
說這個國家的GDP平均每人有七千美元(確實數字我真的忘了,亂講的)
也是相當富庶的國家;言下是肯認伊朗的開發程度了。
當天對伊朗的介紹,主要在強調此國家不容小覷的實力,
一下提出古波斯的榮光,又說明它的自然資源(礦)之雄厚,
提醒臺灣人不要忽視了這個遠在中東的高地國。
但陳文茜小姐用GDP說明一個國家是富庶的,態度和語氣上卻誤導了觀眾,
好像人民也就是富裕的一樣;
我在想她不是有意如此引導觀眾,就是當天只帶稿沒帶腦。

平均國民所得一回事兒,貧富差距另一回事兒。
中東國家靠石油轉錢舉世皆知;
礦業鉅子外,國民應該是均貧而不是均富吧。
貧富差距在所難免,但差距的幅度、區域分佈、貧富人口比例、種族差距、甚至資產組成
在在影響了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主要問題-相對剝奪感的嚴重程度。
有點兒過份簡化地說,GDP跟國家的能量有關,也是國與國之間的評比;
然貧富差距是國家內政體質及行政執行力的阻滯。
話說回來,國內事務難免牽掛國際互動,而國際事件從來影響國內波動;
故如此兩分,只有一點兒參考意義。

相對剝奪感是貧窮線以上的貧窮、是心理的貧窮、是國內的貧窮,
但我認為它是實質的貧窮(當然還要參考物價水平與社會福利制度)。
(以下排除貧窮線以下的實質生存物資極度欠缺情況,例如東非等地)
從人本的角度來看,心理的貧窮是實質的貧窮,
因為生存資源以及競爭能力的差距的確造成不公,
而此不公一方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像基因一樣地遺傳(例外總是少數),
二方面可以因為嫉妒或實質的欺壓,造成國家內的割裂。
所有這些貧富差距過大的國家,積壓過久過大的相對剝奪感,總要向地震一樣爆發的。

而前面所提,差距的幅度、區域分佈、貧富人口比例、種族差距、甚至資產組成
都是影響相對剝奪感的重要因素;
例如同一地區不同種族間較明顯的貧富差距,通常必定造成族群對立
(印尼排華、美國黑人區、魁北克英法語人口、各地猶太人)
或者貧富差幅相近,但貧富人口的比例相去甚遠時,景況完全不同:
例如美國基本上可算做均富的國家,而且它不是社會福利國家,
(均富的國家很少,共產主義下多半均貧,成功的社會福利國家較容易均富)
故真正貧窮的人口比例並不高,能引發的社會動亂也規模較小;
但它的貧富差幅應該是世界第一(這個國家有錢人太多,擁占了世界2/3的資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