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民主之於臺灣

實在不想用這樣一個標題,
太過空泛的一頂大帽子。
以下文章純粹採取民主政治模式之建立的角度,
幾乎忽略經濟行政各面向,請勿過份認真參考。

大家心裡清楚,2006和2008各有一場重要的選舉,
直轄市市長和總統大選。
這樣的首長選舉,一向具有指標性。
泛藍大致上昭然若揭,預計由國民黨現任黨魁馬英九參選,
而泛綠(比泛藍更難以整合的一塊)目前一般預測由民進黨卸任黨主席、
即新任行政院長蘇貞昌出線。
台北市部分(對不起高雄人,我身為台北市民比較瞭解北區狀況)
以近日民調看來,可能是郝龍斌與沈富雄(只是民調,不涉政黨內部決策)。

若以上的競爭名單實現,則在台灣的選舉史上,
或許可望成為良性競爭的範例,可望。
我在此所謂良性競爭:
一來是具有吸引選民投票的誘因(一般以「較」高投票率為徵),
二來要有建設性的政見提出,且成為選民注意的焦點,
三來競爭者皆具相當實力,能令中間選民有點兒苦惱,
四來首長選舉人需有團隊為後盾(個人參選是民意代表的作法,政府不可以這樣)。

2000年的那次總統大選是一次極好的選舉,臺灣人用最和平而普通的方式
讓逐步民主化的國民黨政府成為在野黨,
而從黨外合法化的民進黨,首次成為國民黨以外的執政黨;
這樣和平且公正的的轉移,在華人圈是非常精緻的創舉!
政黨輪替的正常化,台灣在華人界走出第一步。

2000後,我一直在等待下一次的政黨輪替,
尤其在我知悉Huntington的Turnover test理論之後。
2004不是我特別期待的一次選舉;
若有輪替,則達成第二次正常政黨輪替,
若無輪替,則表示前次大選並不只是對當年執政黨的反動而已,
輪替與否兩可。
而對2008的期待近於2004,可是更傾向於達成輪替。

民主之于臺灣這個論題,要如何開展,端看所討論的脈絡;
更精確來說,端看這個議題的相對對象。
若在臺灣內政的脈絡下,民主是相對於言論自由、文化水平、政府滿意度、經濟表現等而言,
在兩岸關係的脈絡下,看要引入江八點或是兩國論還是香港的特區統治悉聽尊便,
至於在華人圈,則是典範,做為華人和儒家傳統絕對適合民主的典範
(這裡先忽略了只有99年自由的香港),
把範圍擴充到目前僅能的廣度,就全球來看,民主之于台灣是什麼?
而這可能才是這個問題的解答最為實際的一個脈絡:

民主是臺灣之所以成為一個國家的理由。

中華民國的國號和憲法不是、完整的政權與政府也不是、
臺灣島嶼澎湖群等蘭嶼綠島等不是、獨特的語言文化或宗教更不是;
我們是那個中國人在太平洋東岸島嶼上建立的民主政體。
沒有良好而健全的民主,我們什麼都不是,連外交困境都不必有,
因為那將不是困境,是活埋。

這是那麼淺顯的道理,但是我們的教育、媒體、政府、學界卻不太記得對人民宣示這一點,
以致於終日碌碌於生存的人民居然對這類基礎價值的認識稀薄得驚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