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9, 2006

嗅覺藝術

平面作品和音樂完全被數位行為攻陷,劉霽這樣判定;
這些能夠以位元高度仿製的創作型態被使用得太廉價,
廉價到它們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繼續養活自己的地步。

劉霽有點兒商業頭腦和創作力之外,還有個好鼻子;
直接條件讓他馬上找到不可以位元轉化的領域—香氣。
劉霽沒有要去賣精油或做SPA,那不是個新市場;
他要把他的成果推成創作,藝術創作。

原料是液體或是固體?
用揮發或是燃燒表現?
成為主題或是配角?當然是主題!
做為創作品,香氣不再是書籤或扇面上的薰香而已,
因此外型必須單純。
香水已經是既有的市場,而她們精美玻璃工藝的外型不是劉霽一時三刻能及;
香水的揮發分前中後三種調性,而這其中的技術劉霽一丁點兒都不懂。
劉霽決定用固體的燃燒性香料,而顯而易見且可得的材料就是薰香。

薰香有極多好處:
一來材料的處理技術門檻並不高;
二來香、燃燒、白煙一向很具宗教意味兒,頗有發展潛力,
尤其對他一個東方人,可以用禪的外衣之類的去包裝;
三來薰香做為一種創作的材料,可以把握住時空的維度
(平面作品把握住空間的,而音樂把握住時間的),
利用薰香的固體型態,
極為簡單地用香屑的配置與香柱的形狀就能控制氣味在時間中的層次與空間中的強度。

劉霽開始了他所謂的創作:
技術上是很容易的;他只消瞭解到各種原料的氣味和他們燃燒之後的氣味,
再進一步瞭解到不同材料以不同比例混合後燃燒出來的化合氣味;
再實驗不同的香柱截面積與燃燒強度在空間內的氣味強度,
並且瞭解截面積與燃燒速度的關係。
原則說起來容易,但這花了劉霽一年半做實驗。
原本也應該參照各種氣味的生理療效的,但劉霽,自命為一個藝術創作者,
他不屑,他更信任自己的直覺。

劉霽的創作過程比研究過程浪漫了三十倍不止,
他用一種近乎舞蹈的方式混合香屑,
工作檯上淺棕色跟芥末黃色粉末分佈隱約呈現出太極圖,
腥紅色的細末碎點均於卻稀薄地被吹散在太極圖的表面,
作為辛辣的刺激。
若有人把他刻意美化的創作過程拍攝並剪輯加配樂,
可能難以分辨是紀錄片或者表演藝術彩排過程。

闔上眼皮靜坐著,點一支劉霽的香柱,
人們用近乎聆賞一場音樂的方式嗅聞了劉霽的混合香屑作品,
並且給予高度評價。
這種欣賞空間極有限,且導致了高度個人化的欣賞模式和消費方式,
一旦受到肯定,具有無限的商機。
商品紛紛出籠,不管是作為禪思靜坐之伴或者號稱加入了嬰粟籽的迷幻氣息,
產品一項比一項新鮮誘人,形狀愈來愈屈曲奇詭
更著重利用混合香屑的不同色彩在香柱上呈現的流紋來創造新意,
甚至為了色彩的飽和度開始添加顏料、螢光劑。

這些消費取向的趨勢發展的同時,
劉霽並不知道,
他開始尋找新的氣味素材,從草食動物的糞便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