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3, 2010

足技

自己有四年的長跑訓練、十數年的跆拳道經驗,與兩年餘的探戈學習,都是身體訓練的分類。

而其中自己所選擇或恰巧從事的項目,除了甚麼運動都不可或缺的平衡,要求往往在腿上。

練腿,練腿部肌肉的肌耐力、爆發力、肌肉穩定、重心與單腳平衡,和各種專項體能訓練,

自己三折肱成良醫地有不少心得。

練跆拳時,有一些基本的足技;組合技與變化型往往不脫幾個簡單足技的模型。

如旋踢可以派生出:轉身旋踢、360"旋踢(要轉幾圈都可以)、上端旋踢、滑步旋踢、跳前踢、空中兩腳旋踢......

但其實無論腳步的組合和重心如何變換,只要踢擊部位和踢擊的施力方式是旋踢,這些動作骨子裡就是旋踢。

也就是說,側向擊出所需的平衡、爆發力、速度與準度,就是這些動作的最基本要求。

但是基本的足技型態其實非常有限:前踢、旋踢、下壓、後踢、後旋踢,沒了;頂多加一個前踩。

因為它們其實就是:向正前方踢擊、側向踢擊、由上至下壓擊、藉轉身扭力向前踢擊、藉轉身扭力側向踢擊;

真要多出甚麼的話,只能等進入四度空間、多一個向度,或者人生出了多一條腿的時刻。

但是在教導一些心急又不能自見的學員時,足技的款式名稱似乎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

因為當一向足技被作為課程主題教學過後,學員往往認為:我已經學過下壓了啊!這次要學別的。

但是一項足技不像一筆知識,人知道"基輔是烏克蘭首都"之後就只需要記得它的內容;

身體訓練如果那麼容易,大家只需要看示範帶就好了。

只有有限的足技項目這件事兒偶爾在跆拳道教學者身上會造成尷尬:

如果說教學主題都是旋踢,那麼這一堂課和下一堂課的差別在哪裡?

有一種解決方式是:這一堂課教旋踢,下一堂就變成轉身旋踢好了,就是新的足技內容了。

但我後來都不這樣做了。

如果一個足技的內容那麼淺薄、可以在一堂課之內教習完畢的話,那麼沒有甚麼東西是學得好的;

即便是打品勢或套路,把每一動的姿勢和連續性都記憶起來,也不能說是學會了。

做出樣子和以正確的用意做完一個動作是不一樣的;

如果不知道一個動作的本意是握擋對手擊往心窩的拳頭、把他拉近自己,再往面部肘擊這一連串的組合,

怎麼可能用正確的位置和力道,在合適的時間上打出這一個看似在一秒內擺出的姿勢呢?

在這區一動的動態過程當中,有擰轉的方向性、有與對手間距離的改變、有關節順逆向的考量、有以己之堅攻敵之難備的戰略思維,

哪裡是示範帶說得明白的?

只學到一款足技的外貌就以為完成,其實大謬不然。

在探戈裡也差不多,掃腳的動作看似是一個人的腳把另外一個人的掃到下一步的位置,

但這個位移真正的動力還是來自上半身所傳遞的傾向,不是單純如字面所揭示的掃腳。

只是學員如果受限於一項足技的名稱而以為學習僅只於把它做出來,就急於學習另一個新動作,恐怕也是教練不力。

曾經有一位合氣道師範給了一句金玉良言:一個動作,練習過六千次之後,才做得出來。

除了讓身體習慣成自然之外,其實也因為動作往往複雜,若想做好,需要留神的點很多,不是人在瞬間能夠用大腦掌控的。

在學習探戈中,單是往後走一步,我自己同時得注意一卡車的身體使用方式:

從拉直上半身莫要浮動、上半身同時具有向前上方與後上方的 intention, 雙肩放鬆、髖不隨腿轉開、腳踝內側維持外繃、腳前掌把地踏實......

這還只是自己往後走,還不說用探戈舞姿搭上對面另一個往前走的人類。

而這還只是我所知道我個人所需要特別留心之處,我不記得和別人特別需要注意的還不算。

於是我怎麼辦呢,只好一項一項來;先走個十幾二十公尺的路上,都得注意上半身不可因為下重心而墜落,

直到身體願意在多數走路的區間配合不再起起伏伏,再開始下一步:把胸前和背後的兩盞燈打開、向前望也往後盼。

但是這些需要注意的身體使用方式,也不是示範帶可以告知,通常來自教學者的提醒或指正;

學員認真勤快些的,則可以透過對教學示範帶的觀察而得出一二。

只是愚魯如我,詢問過教學者後,發現許多觀察或設想方式其實有誤或不太合適,所以還是提問驗證,以免愈練愈錯愈難改。

不過做為教練,我花了幾年才學會用具有實際設想引導的練習指導來讓學員明白如何練習。

許多教練會一邊示範,一邊用傳統旋踢教學法說明,也就是:起腳、夾腿、轉身、彈腿、收回、放下,

這種分解動作式的標準姿勢說明,在經驗中,往往讓學員為求姿勢標準,各個標準動作間的連貫性也落失了。

為不令標準動作的教學指令成為捨本逐末的練習方式,

在觀摩其他教練與選手的練習觀念,以及自己訓練學員和指導選手的經驗上,得出一個方針:

讓學員得到"這個動作應當如何了解"的概念。

當然,一個動作往往有不同的概念詮釋;

就像 giro 究竟是走方還是走圓,或者後旋踢到底要橫劈側劃還是勾頭壓頸,

其實不同教練不同老師有不同的用法和系統,都可以套用。

只是說明後踢要從正中,用全身的力量貫入心窩,實在比只要求學員轉身時莫忘夾腳於大腿內側這種技術性的細節更要緊。

這方針不是說不告訴學員夾腿這個練習技巧,而是開宗明義地說明練習的宗旨,

在學員的摸索練習中,說明可達此宗旨的要訣通常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至於一項足技的練習,在學員身上也有需注意的練習方法。

雖然練習總與不斷地重複脫不了干係,但只有不斷地重複動作,實在不是有效的練習。

且不說練錯了要改往往比新學更難,就單講不知道練習的目的或要點,相較於有明確的練習目標,效果就大不同。

在不知為何而練,只渾渾噩噩地重複身體動作時,頂多在重複中調整身體平衡,以及使身體記憶動作的連貫順序;

但在有訓練要旨的情況下,一方面可以設定階段性的訓練目標,二方面訓練目標所要求的內容也會形塑一個動作。

例如若無法在一開始練習走路時同時實現兩段前所列舉的所有細節,便在階段性的後踏練習中只強調一個練習項目:

看著鏡中的自己,每一步中間,身體不要上下起伏,而是穩定地在丁個重心高度上;至於腳跟還是腳尖先著地,

在不妨礙練習的情況下,就再說吧,也許下一輪練習的重點加上這個。

但若在新教下壓的要求學員一次做到出腳前腳背挺直、踢出時腳跟後仰、壓下時腳背前勾,

同時還要緊收膝蓋以翻踢小腿,並且下腳時不可墮地,須收回後腳備用,黃帶的學員應該會深感挫敗而不願意再學習吧。

但這些要訣,雖然希望學員有敏銳如鷹的雙眼可以發現教學者如此示範,但背後的原理和動作應有的樣貌不是示範帶可以闡明的,

所以我以為學者還是應該要為學員一一明講,而且要用可體會又可理解的方式講。

我自己在教旋踢時,為免學員只歡樂地使用離心力大腳劃圓重踢

(這也是一種做法,但習慣了會改不掉,一開始先不讓他們習慣最方便爽快的那一種)

會要求他們走直線在肩寬內的範圍踢擊;

但只以直線,只猶如以理說之,不如以情動之,讓學員體會踢直線的妙處才能讓他同意這樣的訓練。

於是我會示範各種可行的做法,讓學員自己嘗試,哪一種做法速度最快、換腳或收勢最俐落;

當他們用身體動作體會得這樣的區別,就清楚若要踢得迅捷該朝哪個方向練習。

這時候學者只消根據經驗說明:設想用最短距離直線踢出的部位就是攻擊部位--你的腳背,

讓腳背從提起到擊出在最有效的直線範圍內完成包括轉身與彈出;

給出練習時需要的動作形塑或規範條件,讓學員的單次練習有固定目標,此後複習也有可依循的原則,

這就是教學者可為學員做,而示範帶所不能為學員做的。

雖然這不是唯一的教學或練習模式,但自己有一套經臨床實驗檢證,效果良好且適用於己的身體訓練方法,

可以免於學習時的一些迷思和練習時的一些迷惘,對自己學習新的身體使用方式也頗有助益。

No comments: